美學的經濟

詹偉雄著作-「美學的經濟」一書推薦文
世界時時在變,唯有美是永恆的;法國晢學家 Michel Foucault 說:「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行為感覺和激情,不折不扣將自己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術品」;如果「美學的經濟」是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後的歷史必然,對這時代裡的台灣企業精英而言,「美學的經濟」意味著我們將面對一個更不確定的市場,因為所有的美學感受都是主觀和游離的,那麼愈來愈多的台灣精英,會因自己無法審美而焦慮,台灣不論由生產端到消費端,都應進入了一個美學的經濟社會;產業精英們,你跟得上這美學的潮流嗎?如果你沒有或有所不足,請閱讀詹偉雄達人著作的「美學的經濟」;作者微型觀察你我生活的60個台灣社會變遷現象,由60個不同思考方法,提供新鮮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面對台灣的變遷情境,跳脫過去舊思維,不讓工作綁住自己的生活,引領我們邁向工作與生活均衡的境界。
台灣要升級美學能力,就要想一想美學深度的三個決定因素:協調(harmony)、舒適(comfort)和深意(profundity);在人類文化中,美的事物都是視覺協調的,也是讓你舒適的,但更重要是這美的事物能否提供人類更多的省思;回顧台灣產業由MIT走向MBT,代表台灣產品已具有成本和效率的優勢,但問題在是否也能提供具深度的「協調、舒適、深意」附加價值?台灣不是沒有美學,而是受限於歷史的際遇,不得不委身於加工出口區擔任「世界工廠」的角色,如今富裕台灣的我們理當接下先民的棒子,將美學播種於企業、社會,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本書微型觀察中的主題有:研究「林志玲」現象,懷念溫世仁,郭台銘與尼采,發現內湖,...這些均是存在你我日常熟悉的生活圈內;製造的台灣必然是實在的、務實的、理性的;製造中國的興起使我們面臨瓶頸,台灣的下一步要如何走?作者以他敏銳的嗅覺,周遊四海行萬里路的胸襟?視野,以我們熟悉的社會現象指出他對台灣產業未來發展出路,應繼承先民美學的棒子,開啟台灣「美學的經濟」。
台灣從務實、理性到美學的感受,象徵著已往我們以「生產條件比較利益法則」思考,將改變以「生活條件比較利益法則」與「生態條件比較利益法則」思考;也表示台灣產業精英現在勤奮嚴謹的工作生活方式應改變,要增加走向具有美學品味的生活;但是文化、生活型態的轉變非一朝一夕可成,如果我們的產業精英、行銷、產品設計人員在生活上未嘗有過美學的、創意的生活,我們又如何期望他們可以有原創、嶄新的產品與服務提供給世界的消費者?台灣要走向「美學的經濟」最重要的一步將是如何改變我們社會精英過往的思維,要以追求創意「生活」優於創意「工作」,台灣才能日漸培養出個性化、風格化的創意商品,創造出有藝匠精神的社會,在明日世界供應鏈中扮演優勢製造與服務的角色;台灣精英們請早日閱讀「美學的經濟」一書改變你的思維共創明日的台灣。
推薦撰文人:游啟聰(ITRI IEK)

簡介撰寫人︰胡哲源
今年最熱賣的商品,我想就是那台小小白白的iPod了。乳白透明的外殼,於日本純手工造、晶亮平滑的不鏽鋼背板,引起了世界各地的人瘋狂地著迷,光是2005年前三個月,蘋果就賣出了五百三十一萬台的iPod,但到底iPod會熱賣呢? 同時期sony也有推出一種商品叫Clie-PDA,它同樣有無比卓倫的外觀,漂亮的金屬表現處理,同時具有PDA、無線上網、還有個30萬畫素的相機鏡頭;但是這麼美麗和功能強大的商品,卻在2005年二月宣布停產。所以我們不能只單純地以商品只有要美麗的外觀,強大的功能,就一定會熱賣。「美學經濟」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重點在於:你對產品的用心是否根於「關懷消費者」
寒冷的冬天夜晚裡,一個背影看起來孤單的年青人走進一間7-Eleven,他在熱騰騰的關東煮前,遇到了同樣獨身的女主角,兩個人寂寞的臉龐上同時出現微笑。每一次看到7-Eleven的這個廣告,我的心中都會不由得昇起一股暖意,而「暗裡一點明亮的7-Eleven」,在許多當代的電影作品中被當成撫慰人心的象徵,例如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中,梁朝偉和金城武都是在深夜的便利店裡,撫平失戀的空虛。而「美學經濟」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因為精進生產和分工的理性邏輯,從而將創造出一種一層層的體制,束縛了現代人內在自然的情感,這就制度為現代人的新鐵籠,隔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而7-Eleven溫暖了這些寂寞又匱乏的心靈,把每個人又重新地聯結在一起。
「美學經濟」這本書整理了許多財經散文,告訴我們台灣的經濟、企業、工作者現今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如何從「製造業經濟」,進化到[「知識經濟」或是「創意經濟」?或是如何由「專業代工」走到附加價值更大的「品牌」或「設計」?也許這本書沒有辦法提供你想要的答案,但是借由書中60個台灣社會變遷的微型觀察,,可以提供你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思考角度,來激發你的想像力,也期望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對台灣的產業轉型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