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財富」

作者:彭蕙仙小姐(中時晚報副總主筆)

或許每個想在文化創意產業裡玩出點名堂的人都該看看這本書《文化+創意=財富》(花建著,帝國文化出版),在「文化是個好生意」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乃至於內心的一種渴望之後,讀者當然會開始搜尋相關的的工具書,在並不多見的中文創作裡,花建的這本著作應當算是頗具參考價值的一本,厚厚的500頁,讓外行的人可以像看風景一樣,瀏覽文化商品化的成功故事;內行的人,看的當然就是策略與商機了──透過作者勤搜而來的資料、特別是中國大陸過去以來的成功案例,讀者將可以得到相當豐富的思考與經營啟發。 故事開始於2002年末,一場在摩納哥票選2010年世博舉辦國的投票活動,因此,閱讀本書第一個會好奇提出的問題就是:世博會為什麼這麼重要,還有,像這樣的一個博覽會算是文化創意產業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建議您不妨先閱讀《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麥可‧J‧沃夫著/汪睿祥譯/中國生產力中心),如果你能被沃夫說服相信銀行業也是娛樂業,那麼,要回答前述問題,大概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是的,凡是讓消費者透過「體驗」而得到消費滿足的活動,都是內容產業,要販賣的,就是文化+創意;這樣的產業或者可以說是「文化為體,創意為用」,想要發展這個產業的人必須先問自己一個3C的問題:你要賣給什麼樣的顧客(customers),在什麼樣的情境裡(context),賣的是什麼(content)?把這三件事釐清之後,接著當然就是三個T的問題了:誰(talents)用什麼科技(technology)在哪個場域(territory)裡競技;最後當然別忘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Money。 花建的這本書就是從文化產業的結構、投資、產業空間、資源配置、企業主體、集團化經營的趨勢、政府的角色、競爭策略等各個面向詳細論述前面所提及之文化產業的元素,並大量例舉的好萊塢、日本軟硬體巨人如何相互為用、韓流如何突襲亞洲以及中國各行各業各省各區文化創意企業的成功故事,非常完整實用;有心在文化創意產業裡開疆闢土的讀者在閱讀這些個案的同時,或許也可以借此努力尋找自己一片天空的可能。 就政府立場來說,「內容產業」既已成為兩兆雙星之一星,再看到好萊塢已透過文化創意產業攫取豐沛的國際文化論述權;企業又看到CNN的成功,侏儸紀的恐龍創造出等於南韓一年外銷汽車50萬輛的營業額,一部《海底總動員》等於半個台積電…..心嚮往之餘,一定也有諸般疑惑。這本書嘗試論及文化創意產業的5個W和2個H(what,why,who,when,where and how, how much),是目前書市裡資訊最完整豐富的文化創意產業參考書。 當然,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體(化創意產業尤其如此)的台灣來說,或許很難複製上述「哥利亞」式的經營模式,要有效開展台灣的「大衛之弓」,我們恐怕還需要新的策略思維與行動方案。 本書結語詞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作者認為開放才能興旺,呼應書首為什麼世博會為對一個開發中的家那麼重要,因為這樣的一個博覽覽會可以「讓國家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然而,文化創業產業最難的部分就是「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說成大家的故事」,首先當是要有「自己的故事」,也要有讓自己的故事有被傳誦的機會,因此,書中也以波蘭等「後發國」電影保護政策說明開放有策略也有過程,很值得在WTO談判中門戶洞開的台灣省思。 總而言之,文化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產業的生機在globalize,但不同的是,文化商品的魅力卻在localize,而且是不能大量複製的,代工思維很難行得通,因此,在開放與保護間、在創新與模仿間,台灣還有一段聽音辨位的路要走,這本書起碼可以是讓讀者按圖索驥的選項之一吧。